书纸,竹纸的一种。古称赤亭纸。采用当年生的嫩毛竹作原料,靠手工操造而成的毛笔书写用纸。主产于富阳市。生产历史悠久。北宋真宗时期(998-1022)已被选作“御用文书纸”。因皇帝
祭(
日庙祭)时用以书写祭文,故改原称为
书纸;又因当时的大臣谢富春支持此纸生产,故尚有谢公纸或谢公笺之称。特点是,洁白柔韧,微含竹子清香,落水易溶,着墨不渗,久藏不蛀、不变色。在古代用于书画、写公文、制簿册等等;新中国建立后,主要用作学生大楷簿,裱装画轴等。此外,还可作上等包装纸。
书纸制作过程十分漫长,从小满开始进行毛竹的砍伐备料,前后达数月之久。从一根毛竹到一张纸,制作过程细说得有七十二道工序,碑青、断青、沤灰、煮料等毛竹的准备步骤暂且不表,下面重点从“舂料”这道工序开始介绍,“舂料”就是把发酵好的竹料舂成细细的竹纤维。舂好的料滤掉水分,
书纸纸浆便呈现出别样的质感和纹理。在舂料前要仔细把石磨冲洗干净,舂好料之后,还要仔细把石磨缝隙里的竹纤维抠出来,“能多做好几张纸呢”,蔡师傅深知砍竹备料的艰辛,不舍得浪费。
下一道工序是“抄纸”,把舂好的料放进纸槽搅拌均匀,两手持竹帘一样的帘床捞起一层薄薄的浆膜,放到纸架板上再轻轻揭开竹帘,板上就留下一张湿纸。
要保证纸张厚薄均匀,并且在晒纸时完整不破。
纸架上堆到一定厚度,就要进行“榨纸”的工序,利用杠杆原理挤出纸垛里的水分,以方便“晒纸”。
晒纸坊让人冬天爱、夏天恨,原因是里面有个把纸烤干的巨大铁制“煏弄”,一年四季都要生火保持其热量以烘干一张张湿纸。
晒纸前要用一种叫“鹅榔头”的木质工具把纸一张张分开叫“牵纸”。
“牵纸”到特制的煏(bi)弄上进行烘干,熟手也难保证张张完好。
因为水汽的蒸发,晒纸坊里一直氤氲蒸腾,一张张散发着毛竹清香的书纸随着热量轻盈而下,每百张成一刀。
整个造纸过程,除了磨料的石磨用电驱动,都是纯手工操作,尤其是抄纸这一步,基本保持了《天工开物》里记载的竹纸制作工艺。
声明:该文章系转载,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市场信息,文章内容仅供参考。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,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, 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。本站网站上部分文章为转载,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,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,如有漏登相关信息或不妥之处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,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。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。